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双手放在旋转的轱辘台上,边磨边捏边沾水,泥巴坨一点一点立起来,再一点一点降下去,一只土陶花盆的样子慢慢显露出来……10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库车老城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的“古龟兹的土陶人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吐尔逊·艾山正和女儿、孙子一起制作土陶花盆。
“这些花盆是吐鲁番市一个客户定制的,这样的花盆我们一天可以做200多个。”吐尔逊说。今年69岁的他是库车市土陶制作第7代传承人,从小就跟着大人“玩泥巴”,“我8岁就能自己做碗和花盆了。那时候轱辘台还得用脚蹬,我个儿矮够不着,就斜着身子蹬,但做出来的东西是周正的。”
源于土,成于火,土陶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技艺,考古资料记载古龟兹地区在唐朝时就已烧制陶制品。《库车县志》载:民国时期,当地掌握土陶手艺的人家有3户,主要制作水缸、土碗、花盆、洗手壶等生活用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库车土陶进入鼎盛时期,仅乌恰镇就有七八户家族式土陶从业者。
吐尔逊家所在的库车市乌恰镇清水村,曾是库车土陶最兴盛和集中的地方。那里的老人说,以前村里的人大都会烧制陶器。随着不锈钢器具的出现,土陶制作销售日渐式微。但深爱这门技艺的吐尔逊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传承和推广土陶文化,几十年间一直与“泥巴”打交道。经过他的双手,沉睡的泥土演变成陶罐、陶壶……镌刻进家家户户的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库车土陶受到游客青睐。一些游客在吐尔逊的指导下,尝试做土陶。“你看,这些花盆都是福建游客自己做的,他们让我帮忙烧好后寄过去。”吐尔逊说。
和父辈只能做几种土陶制品相比,吐尔逊的技艺有了不少长进,会做200多种土陶制品。但更令吐尔逊欣慰的是,女儿热汗古丽·吐尔逊的制陶工艺比他还“牛”,她制作的1.2米高的大水壶,造型如两只昂首的孔雀,花瓣组成的羽翅仿佛振翅欲飞。
现在,吐尔逊每个月会走进校园推广和普及土陶制作手艺,带着学生一起揉、捏、搓……“在玩手中这坨小小泥巴的同时,文化传承的种子就在娃娃们心里埋下了。”吐尔逊说。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编辑:王琴】 新闻结尾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狼友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带你体验极致视觉盛宴,感受前所未有的激情与畅快!的相关文章
【香港故事】“两航起义”亲历者袁雄崑忆护产岁月 见证国家75年民航发展的相关文章
中新教育丨西南大学加强与英国高校合作 推进联合人才培养
国庆假期北京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均创新高
韩国诞生首例自然受孕五胞胎
韩政府计划自华进口1100吨大白菜以稳菜价
韩正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并致辞
书写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致信指明方向、鼓舞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