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王蒙再忆“在伊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中新社记者 高凯
“在那段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民族的共同体,是命运的共同体,价值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还是生活的共同体”,29日,著名作家王蒙作品《在伊犁》再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王蒙当日再忆“在伊犁”,感慨称,“于我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1965年,王蒙来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他吃住于农民家中,抡起坎土曼,学习维吾尔语,爱上奶茶泡馕……这六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写作于1983年至1984年间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
《在伊犁》共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九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2024年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对该版本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一文。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对《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被认为是探索王蒙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范本。
《在伊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众多可爱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意蕴丰富的同时,视角别致有趣。“那可能确实是一段困难的日子,别人也问我,怎么你写出来显得那么高兴”,王蒙当日表示,因为自己感受到“爱护”,“我很感恩,‘恩’正是身边人给我的深情”。
回忆起当年在伊犁的生活点滴,王蒙直言,直到如今一提到新疆还是感到非常兴奋,“我是在一个艰难的时候到的新疆,到了伊犁,但是,我在那确实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这种深情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深情,也许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义所在。”王蒙说。
就在不久前的10月15日,笔耕不辍70载的王蒙迎来90岁生日,谈及自己乐观积极的青春心境,这位“高龄少年”笑言:“快乐是应该的,快乐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完) 【编辑:苏亦瑜】 新闻结尾
海豚影视app手机最新版,带你畅享高清影视,汇聚全球热门好剧!的相关文章
东航完成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飞行的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中国-中亚五国摔跤精英赛将于陕西举办
男子自驾游后腰突然动不了了?小心这个病
直击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现场:“时间胶囊”静待“破译”
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举办“百团汇演·礼赞长江”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展演
内地与澳门签署《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
中国电科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何文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