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本报北京10月3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距离上一轮污染过程不到一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又遭遇大范围雾霾。北京10月31日0时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冀鲁豫交界地区污染形势相对突出,多个城市已达重度污染,个别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
此轮污染过程缘何而起?据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分析,上一股冷空气未能彻底清除区域内PM2.5污染,叠加持续静稳、逆温、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以及污染排放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新一轮的污染过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高级工程师王威关注到10月23日以来的污染过程演变,他将其概括为“来得早、时间长、程度重”等特点。
王威说,这次污染过程比过去5年平均提前了一到两周。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本次污染过程从10月23日以来持续至今,中南部污染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处于持续污染状态,累积形成了区域性污染团。另有“康妮”台风路径北上,更增加了污染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
据悉,截至10月30日,京津冀及周边“2+36”城市共出现31天次中至重度污染。10月31日,京津冀大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地面风速甚至不足1米/秒,而且普遍存在贴地逆温,大气扩散条件显著转差;相对湿度普遍超过60%,中南部凌晨最大相对湿度接近100%,是气象条件最为不利的一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京南表示,10月23日以来,区域PM2.5组分特征表明,硝酸盐占比最高,达到50%左右,这反映工业企业、重型柴油货车、工程机械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发生了快速的化学转化,是出现PM2.5中至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北京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区域传输。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分析,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南部滞留高浓度污染团,在偏南风作用下,快速向北传输。传输模型显示,北京PM2.5快速抬升过程中,区域传输贡献最高可达八成。
截至10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7个城市开展区域应急联动,北京市启动黄色预警,天津市、河北省11个城市、山东省6个城市、河南省全域启动橙色预警,积极应对本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区域针对重点行业、重型货车等采取管控措施,并对一些重点企业采取协商减排措施,帮助减缓PM2.5污染累积。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预测预报结果,10月31日-11月2日,区域受弱形势场影响,扩散条件不利,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11月3日,区域北部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逐步改善,区域中南部改善偏晚,过程中仍可能出现短时中度或以上污染;11月4日-6日,区域大部空气质量维持较好水平。 【编辑:付子豪】 新闻结尾
猫咪成版人看片app破解版,让你畅享无缝观影体验,聚合各类精彩影视资源,随时随地尽情观看!的相关文章
多国沙滩藤球运动员在山东青岛同场竞技的相关文章
(文化新纪行)陕西考古的蒲甘“故事”:中外合作讲述丝路文明交流
朝鲜140多万名青年同盟干部和青年学生报名参军或复队
国内首个应用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水利重器在西藏拉萨投用
“碳”路先行|每日开行重载列车87对保电煤运输 国铁太原局实行货列运行新图
突发!尼加拉瓜政府发布公告,宣布断绝与以色列外交关系
稻浪滚滚果满园 全国农业机械化迎丰收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