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中新网郑州10月15日电 (刘鹏 李颖)每年春末夏初时节,不少城市被漫天飞舞的杨柳飞絮所困扰。飞絮中携带的细小颗粒物质,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等不适,且飞絮属于易燃物,也极易引发火灾。为了对杨柳飞絮进行科学标准化防控,近日,河南省将编制出台的《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简称《技术规程》)作为重点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并定于2025年1月9日起开始实施。
杨树、柳树均属于雌雄异株,每年春季雌花序授粉后,发育成熟的蒴果逐渐裂开,白色絮状茸毛携带种子“破壳”而出,借助风力进行传播,寻找适合的生长环境,便形成了每年3月至5月的“杨柳飞絮”现象。
近年来,为控制杨柳飞絮,多地园林机构采取如淘汰飞絮杨柳、注射抑制剂和喷洒药剂等多种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投入成本高、操作复杂、可能影响树木生长等问题,彻底治理仍需时日。
据了解,河南省的飞絮主要来源于杨树。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河南省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河南省“当家树种”。但由于早期选育的杨、柳优良品种大多为雌株,随着树木进入成熟期,杨柳飞絮问题较为严重。
尤其是今年春天河南省天气干旱,一段时间持续低温,后又急剧升温,造成杨柳飞絮较常年增多,飞絮期拉长,对社会公众出行和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年5月,河南省林业局委托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河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历时5个月,编制成《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并正式批准发布。
《技术规程》明确了杨柳飞絮的种类和发生规律、防控原则和目标、絮源调查和防控分区、监测预报、防控措施。将杨柳飞絮防控区域具体划分为重点防控和一般防控区域,并根据杨柳树面积和雌株株数确定防控等级。
同时,《技术规程》要求在重点地段建立飞絮监测点,采取人工监测和视频监测的方法,对区域内杨柳雌株花序生长情况、变化动态进行监测。
在防控的过程中,《技术规程》提出采取调整树种结构、应用雄株品种、高接换头、树冠修剪、营造混交林、水肥管理、采伐更新等7项绿化措施,滞留、喷淋、增湿、清扫等4种物理措施以及注射赤霉酸等化学措施,以此有效降低杨柳絮产生量,减轻杨柳飞絮给群众生活和出行带来的影响。(完) 【编辑:刘阳禾】 新闻结尾
汉服齐胸襦裙啪啪黄含羞草:沉浸在古典美学的意境中,感受优雅与恬静的交织。的相关文章
美国文化学者“蜀道纪行”中文版面世的相关文章
贵州:科技创新赋能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法国运动员44米悬崖极限跳水 刷新世界纪录
国庆假期这些地方火出圈 还没去的要抓紧了→
为创新型企业释放政策红利 河南出台科技助企“新十条”
缅甸湖南商会执行会长朱卫东:让优质的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2024年国庆假期重庆接待国内游客超226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