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近日,有博主参观安徽省巢湖市博物馆时发现,展柜内三件象牙文物居然发霉了,尤其是一件象牙笏板,全身布满霉斑。12月3日,记者联系到巢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对三件象牙藏品进行了清理。(见12月4日《现代快报》)
博物馆展柜内三件象牙文物居然都发了霉,令人大跌眼镜,而且据爆料者言,馆内还存在不少文物的展标文字说明不足、有错别字、表述错误等问题。面对网友爆料,该博物馆知错就改值得肯定,但存在的问题亦值得好好反省。此事虽为个案,却暴露了当前一些博物馆存在的共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重视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加之博物馆日趋数字化、亲民化,这些共同促成了“博物馆热”。随着这股热潮的持续升温,一些博物馆还成了人们争相前往的“网红”博物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博物馆却实力不足、管理不善,甚至馆内陈设的文物“货不对板”,游客观展体验不佳。
此番事件中的巢湖博物馆,虽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但不少藏品仍是重点文物。退一步说,即使发霉的文物并非重点文物、博物馆并非重点博物馆,但任何文物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对其进行有力的保护,不能任由其因管护不当被糟蹋、毁损。换言之,“三级博物馆”的保护也应遵循“一级”标准。
展柜内文物发霉事件,一定程度折射出时下“博物馆热”冷热不均的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防止博物馆成为文保盲区,博物馆不能成“毁物馆”。当前博物馆头部效应明显,大博物馆受追捧的同时,一些中小博物馆却易被忽视,其可能存在的文物保护不力、专业文物修复力量不足等问题,可能会成为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绊脚石,令其陷入保护与运营的困境。
需指出的是,一些客观因素,不该更不能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不力或管理不善的借口。诸如象牙文物发霉、文物展标文字说明不足、有错别字和错误表述等问题,其实都是“低级错误”,只要馆方多些认真负责,类似错误未尝不可避免。
“博物馆热”之下,也需多些冷静思考和理性行动。相关方面要加强博物馆建设与管理,防范一些博物馆浑水摸鱼、得过且过。对中小博物馆,更要多些重点扶持与指导,避免其成为文物保护的盲区。同时,要努力提升博物馆的软硬件实力,一丝不苟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从馆内服务到文物展陈都要“对得起”游客的热情与期待。唯此,才能让游客体验更好,进一步补上中小博物馆的发展短板,帮助“博物馆热”走出“冷热不均”的困境,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阵地。
戴先任 《工人日报》(2024年12月05日 05版) 【编辑:苏亦瑜】 新闻结尾
比利时BBw另类残忍:揭示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黑暗真相与悲剧故事的相关文章
探索秦岭区域协同立法 中国七省(市)共下生态保护“一盘棋”的相关文章
广州民航历史图片展在穗开展 老照片唤醒昔日民航记忆
检察长追剧记:希望未检检察官“无案可办”
文化中国行 何以重阳:登高望远 敬老爱老 乐享健康
农业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
陆挺:建议以保交房为核心,力促房地产回稳
习近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 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