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如何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人工智能遇上法律会碰撞出哪些火花?12月2日下午,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会议上,来自司法机关、律师协会、研究机构的专家及从业人员就此展开深入讨论,结合行业实际案例分享观点。
广东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陈永康指出,面对技术迭代、新兴产业崛起及经济模式变更带来的数据滥用、算法歧视、网络诈骗等一系列问题,要主动适应、积极回应,助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他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用高水平立法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制度支撑,在科创企业产权激励、科研成果利益分配、科研活动宽容试错、科研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加强法治制度供给,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以有温度的执法呵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健康发展,转变政府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提供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用法治方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自由便捷流动,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自由组合、便捷流动,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用优质法律服务提升科创企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以广东省数量庞大、质量一流的法律服务队伍为基础,坚持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法律服务更精准对接,助力企业在高水平开放大局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子程认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广泛应用,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多样,对律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优质高效、解渴管用的法律服务予以支持。”高子程从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跨境法律服务四个方面,要点化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律师工作方法和方向的引导与革新。其中,在法律与科技方面,高子程提出,法律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法律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律师队伍需要积极拥抱科技、善用新工具,提高工作质效,不断修炼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推动律师行业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智慧法治研究院院长贺倩明谈道,法律行业作为受AI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在面临部分法律工作可能被AI取代的行业风险的同时,要充分认知AI全面赋能法律的发展路径,让法律普惠于民。在他看来,在立法层面,AI可以做大量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制定政策,推动立法科学化;在执法层面,AI可以做一些智能监测和预警,让执法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法律帮助。“AI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创造能力,虽然AI会代替掉一部分岗位,但是AI同时也会增强很多岗位的能力,并且AI会创造或者撬动更多新的岗位,为社会各个行业创造价值。”贺倩明说。
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 【编辑:李岩】 新闻结尾
直接可以看的黄色网站,为你带来无限精彩与激情,无需注册,随时畅享高级内容!的相关文章
中国广电携手网络视听平台重温经典 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相关文章
中方今年三次发报告揭露“伏特台风”虚假叙事,美政府和涉事公司保持沉默
定了?美以领导人讨论对伊报复计划 以防长:打击将“出人意料”
越冬红嘴鸥“先头部队”抵达昆明
中国人寿召开改革发展研讨会 加快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落地见效
山西首次与境外机构签署联合考古合作协议
中国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