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中新网上海11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11日中午,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15颗卫星点火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其中有一颗是云遥一号31星,即“复遥号”卫星。“复遥号”卫星由复旦大学与相关高科技企业联合研制。
据悉,这是继今年发射“复旦信息星”“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后,复旦大学团队参与研制的第三颗卫星。其核心算法模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金亚秋团队研发,是复旦大学在空天信息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据了解,“复遥号”卫星发射后,获取的观测数据可实现对全球电离层参数反演,提升中国空间天气和电磁环境监测能力,有望为空天信息科学领域带来一系列创新成果。
“复遥号”卫星搭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掩星探测载荷和红外相机,在轨期间将重点探索构建空间天气电离层新型智能数据同化框架,实现电离层四维时空参数预测。
同时,“复遥号”利用卫星导航掩星观测数据,在垂直方向实现1km-2km的高分辨率,将电离层预测模型拓展至四维,并考虑从太阳活动到电离层的空间天气耦合机理,弥补当前电离层预测模型的短板。
据悉,“复遥号”卫星研发将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以AI for Space理念构建模型。全球电离层导航掩星探测物理智能模型基于物理智能的思想,开拓性地将物理机理融入AI领域,实现从“单纯数据驱动”向“数据+物理”双驱动的智能模型转变。
通过复旦大学卫星地面站,团队可实时接收“复遥号”探测数据,构建“卫星-电离层-地面站”的空天信息获取与反演链路。
“复遥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金亚秋院士团队在空天信息领域达到的又一里程碑,将进一步提升复旦大学新工科研究能级。据悉,团队下一步计划融合数据和物理机理,发展更智能的空间天气电离层四维时空参数预测模型,以期提出电离层模型的相关国际标准。复旦大学方面表示,学校未来五年也计划参与更多卫星研制,包括发射高分辨率雷达成像卫星、考古卫星等。(完) 【编辑:付子豪】 新闻结尾
在无数次的课堂思考中,偶然间第一天就破了英语课代表的膜,成为了那个令人难忘的瞬间。的相关文章
华韵——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晚会在韩举行的相关文章
人民论坛网评 | 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全国腰旗橄榄球冠军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冠军赛收官
识诈1+1|揭秘新骗局!“稳赚不赔”的诱饵背后隐藏什么?
北京先农坛谷穗收割向公众开放
2024中国算力大会取得多项成果
证监会:积极配合推进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