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称的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东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超660亿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1.08亿人受益。
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白龙泉村,82岁的村民李光艮从箱子里翻出一张证书,小心翼翼地展开。泛黄的纸页上写着:李光艮同志参加汉江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对工程建设有一定的贡献,为了加强农业第一线,现回乡生产。特发此证,以留纪念。
时间回溯到1958年7月,还在凉水河中学上初二的李光艮接到大队通知,到丹江口大坝建设工地,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当年我们大队派了20多个人,我是年龄最小的。”李光艮说,大家步行到工地,放眼望去,周围都是荒山,也没有住的地方。稍微休息会儿,大家便拿起工具,上山砍树,割茅草搭草棚。“出门的时候,每个人都挑着一床被子和一捆稻草,睡觉时就把稻草铺在地上,一个草棚里住好几个人”。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正式开工建设,湖北、河南两省所辖的襄阳、荆州、南阳3个地区的10万民工挑着干粮,带着简陋的工具走到工地。“至今还记得,那天湖北省省长张体学说,10万劳动大军要以丹江为家,以水利事为业,为革命建水库。”李光艮回忆,丹江口大坝开工后,工地上三班倒,昼夜不停工。“工地上敲锣打鼓热闹得很,白天到处是广播声、号子声,晚上篝火通明,从采料场到江边,火把连成几条龙,如同白昼。”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李光艮的声音越来越激昂,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热血沸腾的岁月。
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劲头丝毫不减。“干活都是你追我赶,生怕落在别人后面。”李光艮记得,“大家都怕拖后腿,很多人都不回家过年。”靠着这股拼劲,耗时1年4个月的围堰工程顺利完成,10万民工开挖土石方250万立方米,硬是用双肩将右岸一座叫黄土岭的山填进了滔滔汉江,筑起了1320米长的围堰,完成汉江截流。
后来,李光艮从工地回乡务农,仍一直关注大坝建设情况。“大坝建成、加高,再到通水,我都在电视上看了。”李光艮说,“大坝就像个孩子,我是看着它一天天长大,发挥大作用保护着人民,真心感到自豪。”
“时常听爷爷讲他建设丹江口大坝的故事,但从不知道他还有这张证明书。”李光艮的孙子李超说,直到2019年,爷爷才把这张证明书拿出来。
“因为那天我要去大坝上转一转,这也是我回乡后第一次登上大坝。”李光艮说,2019年7月24日一大早,他和老伴登上大坝,站在坝顶看着一库清水,忍不住热泪盈眶。
李光艮告诉记者,这些年,丹江口库区生态越来越好,他家生活也越来越甜。“现在四世同堂,儿子开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李光艮说,2019年,十堰市委、市政府还把一幅写有“建坝精神世代传承”八个大字的作品送到家里。李光艮说,一定会把艰苦奋斗、甘愿奉献、顾全大局、万众一心支持国家建设的精神传承下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现在,首都人民每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丹江口水库。
有了这杯“南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1亿多人不再为饮水发愁;有了这杯“南水”,华北受水区通过生态补水,多地浅层地下水位至少上升1米,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有了这杯“南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有了持续水资源保障。一杯“南水”,成为了民生之水、生态之水、发展之水。(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编辑:王琴】 新闻结尾
男人j桶进女人J无遮挡全程,激发热情的火花,纵情欢愉的时刻。的相关文章
中欧合作“微笑卫星”完成正样研制 即将赴欧整星集成的相关文章
空客“超级大白鲸”货机首次在中国亮相
河北省纪委原副书记、省监委原副主任陈玉祥被公诉
检察机关对江西省景德镇市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高唤虎决定逮捕
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 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湖北将迎“解渴雨” 利于缓解旱情
中国科幻网文白皮书显示:作者和读者大盘不断扩大,IP改编价值加速释放
国庆假期新能源汽车出行迎高峰 设备更新换代出行更便捷
北京文化论坛“传承与创新——新兴文化业态中的传统文化”专业沙龙在北京举行
朱光耀: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 既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又破坏自身承诺
逾246万人参加防空疏散演练 上海开展防空警报试鸣
两协会倡议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
习近平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的回信